先锋堡垒
先锋堡垒
   现在位置:  首页 > 先锋堡垒
 
广西那坡县平孟邮政所投递员 黄河振 传递希望追光而行
发布时间: 2025-11-13 来源: 中国邮政报

  黄河振在邮路上。

  □莫树森 赵静怡 文/图

  正值“双11”,乡亲们抢购的冬被、毛衣、暖手宝等包裹接踵而来。11月10日,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平孟邮政所投递员黄河振装好包裹,跨上摩托车轻启油门,开始了一天的工作,摩托车低沉的引擎声在平孟镇的晨雾中散开。

  大学时在那坡县邮政分公司的实习经历,让“人民邮政为人民”这句话在黄河振心中扎下了根。彼时经手的每一件包裹以及边境群众的一声声“谢谢”,让他深切感受到邮政服务的温度。毕业后,这位物流专业的学子毫不犹豫地回到那坡,成了一名“00后”投递员。

  入职前,他憧憬着邮路的浪漫,可现实很快给他泼了冷水。盘山路狭窄难行、道路不熟悉、边境村语言不通、暴雨天公路塌方……那些夜里,黄河振躺在床上,琢磨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份工作。每次思考后,他依旧决定坚持下去。慢慢地,邮路不再陌生了,嘴上也能说些简单的壮语了,他送件的速度也越来越快。但真正让黄河振坚持下来的,是老人接到书信时眼角的笑意、孩子们收到包裹时的欢笑,还有那一句句“谢谢”。他突然明白,自己坚守的不仅是邮路,更是乡亲们的“盼头”;自己送的不只是邮件,还有他们的牵挂与希望。

  今年4月,一场春雨将道路浇得泥泞不堪,黄河振骑着摩托车艰难前行。“一定要赶在9点前把报纸送到边防连!”他心想。一会儿骑、一会儿推,黄河振最终抵达连队时,战士们早已在门口等候。哨兵接过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的《解放军报》,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

  7月的正午,烈日当头,黄河振骑着摩托车驶过弄汤村的石子路。他左手紧护邮包——最里面是村里小李的广西财经学院录取通知书。刚一敲门,小李便探出头:“哥,是不是我的通知书到了?”“到了,快拿着吧!”黄河振拿出信封还不忘叮嘱:“填信息别着急,特别是身份证号码、家庭住址,核对好后慢慢填,别因为高兴出岔子。”话刚说完,屋里的李大叔夫妇闻声出来,李大叔接过儿子手里的信封,一家人喜笑颜开。

  成为投递员后,邮包里的报刊、信件与包裹,便是黄河振每日最牵挂的“伙伴”。而随着“双11”临近,这些“伙伴”足足多了近3倍,每天300多件包裹将他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。每到一户投递,他都先仔细核对详细地址确保准确送达,放下包裹后总会多问一句“最近是否还有网购的快递包裹,或者在网购中是否遇到问题”,顺手留下自己的微信和电话。不少乡亲直接通过微信、电话联系他上门退换货,省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。

  在邮路上的边境村寨里,黄河振不仅是投递员,更是村民的“贴心帮手”。78岁的李爷爷不会用智能手机交电费,他便耐心讲解,一笔一画地把交费步骤写下来;张奶奶想给在城里上学的孙女寄土特产,他带着包装材料上门打包;孩子们想给驻守边疆的爸爸寄贺卡,他耐心地教他们填邮编、写地址……

  每天傍晚,黄河振结束一天的投递后,便抓紧回到支局做好投递的收尾工作,先整理邮包,再打开电脑核对投递记录。遇到信息不详的,就逐一打电话确认,直到听到“已收到”的答复才放心。晚上回到家,黄河振还不忘学习业务操作知识和专业知识,他的床头一直放着一本《物流管理实务》,闲暇时间便翻来看看。“趁着年轻,多学一点儿。”黄河振说道。

  入职一年来,平孟镇的口岸、哨所、村庄与田间都留下了黄河振的足迹。这个“00后”投递员,用脚步丈量边疆土地,以坚守诠释初心,将爱与希望送到边境的每一个角落,让“邮政绿”成为边疆路上动人的色彩。“我从小崇拜军人,现在能为官兵和村民服务,感觉特别有意义。”黄河振坦言,乡亲与官兵的笑容,总能化解所有疲惫。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/11/13 09:44:49